林迪效应(
Lindy effect)指的是,当一种事物存在的时间越长,它的预期寿命就会变的越长。即它每多生存一段时间,它的剩余预期寿命就会增加一些。
我们应该熟知这种效应,并将其利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如何阅读
过去几年我一直尝试用杠铃法来控制我的输入。我基本上只读过去几分钟发生的事情,和那些经典著作 - 因为它们符合林迪效应。
“杠铃法”来自于林迪效应的另一个簇拥 Nassim Taleb 的著作《
反脆弱》,当我读完这本书,立即将杠铃法运用到我的阅读中去。
杠铃的一头是极度娱乐,像 Marc 说的,关注最近一分钟发生的事情,娱乐,刺激,放松。另一头是传世经典,比如我最近一年只读民国时期作家的作品,比如老舍,胡适,林语堂。一方面因为他们是最早开始用白话写作的作家,对于我的写作能力有帮助,另一方面因为他们的作品能在百年后存世,符合林迪效应。
那么应该不读什么呢?所有不符合林迪效应的中间信息,像是长篇累牍的新闻,针对时事的社论,和最近20年出版的书籍。
如何创造
这是我唯一会设定时间限制的阶段。不是因为我有最后期限,而是因为我在努力提高我的 “完成力”。时至今日,我仍有十多篇文章几乎完成,但没有完成。……我也许已经写了80-90%,但由于我没有完全完成它们,林迪效应只会把它们变成素材。
如果不逼自己赶紧完成,赶紧发布,就会一拖再拖,最终永远无法发布,从而文章变废止。Naval
也曾引用林迪效应说到,当创业公司拖的越久,最终可能是永远不会发布你的产品。
如何避免因为林迪效应而亲手扼杀我们的作品呢?接受不完美,给自己设定期限。像乔布斯说的那样,“发布作品的人才是真的艺术家(real artists ship)”。
创造什么
我们应该创造5年后,10年后人们依然想用的产品,我们应该写作50年后,100年后,人们依然想读的文章。
如果你读过我之前的 newsletter,或者我那几百篇 blog,会发现我很少评论热点新闻和时事,也不关心最前沿的科技话题。那是因为我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,我希望花在创作上的每一分钟,都能在未来的时间里不断别人消费,通过互联网带来复利效应。
世界在变,科技在变,但人性不会变,人们对健康,财富,幸福的追求不会变。只有符合这些不变的主题的产品和作品,才会遵循林迪效应,存在的更久。追寻热点的内容和产品也许会在短时间内聚集人气,但热度来的快,去的更快,创造者只有疲于奔命不断地跟随最新的潮流。只有当我们把精力花费在那些不变的东西上,我们的作品才会因为更具普遍性,存在的更久,并在这个过程中,为我们带来回报。
我写的关于个人效率和健康的文章,10年后还可以拿来引用,而那些关于数码产品的文章,几周后就没有被再次阅读的意义了。
BTC vs ETH
从林迪效应来看,BTC 和 ETH 这前二的数字货币,谁会活的更久呢?有趣的是,双方阵营的头牌写手都曾经引用过林迪效应来自证。
Dan Held 在
Bitcoin vs Ethereum 里提出,比特币长时期的不变(功能,策略)是一种特性而不是故障(features,not bugs),它符合林迪效应,如果比特币能存在超过20年,我们可以有信息,它几乎可以一直存在下去。
被 a16z 收编 的 Packy McCormick
则认为,数字货币的林迪法则由2个因素决定:它是否有超越同类的品质,以及它是否能形成网络效应,也就是说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。很显然,ETH 通过不断的更新,绑定了更多的用户和项目,形成了网络效应。越多的人离不开它,它就能存在越久,也会被认为将会存在更久。
我的看法是,BTC 的不变是它存活的原因,同样也因为不变,注定与花里胡哨的“web3”无缘,至于未来 ETH 是否会全面超越 BTC?我也不知道。